查看原文
其他

揭秘!成立仅十年的同济设计创意学院如何成为亚洲第一!

与祖国同行的 同济大学 2019-04-04
近日,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第九次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统计调查涵盖78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所高校,横跨五大学科群和48个学科。在艺术设计学科排名中,同济大学升至全球第14名,位居亚洲第一。同济设计创意学院成立仅10年,发展速度令人惊叹。“时代在变化,技术在变化,经济在变化,对设计的需求也在变化。”学院院长娄永琪说:“同济从没有把打造中国最好的设计学院作为自己的目标,我们只想扎根中国大地,做全球唯一,做到极致。”

最重要的实验室是咖啡厅

学院最重要的实验室是哪里?娄永琪的回答令人惊讶:“是咖啡厅。”

走进阜新路上的学院大楼,入口处的“天使学堂”咖啡飘香,温水常备,桌椅可随意拼接组合,学生和老师三三两两围绕,谈兴正酣,他们或许正在为作业争辩,甚至正在上课。“我们有最好的咖啡、披萨,以及重庆小面,在这里,你会遇到很多奇奇怪怪但很厉害的人。”许多学生不约而同地说。

“每个人都有创意,这是人天生的一种能力。只是经历了社会化过程后,人们的这种能力日渐减弱了。后来被称为有创意的人,是在这个格式化过程中的幸存者。”娄永琪说:“创意和创新还不一样,创意可以是一个个体行为、个人能力。一个人在房间里唱个歌、跳个舞,可以是创意,但它并不能对社会产生影响。让人们的创意产生社会化影响的过程,就是创新;而这个有意识的谋划和逐步实施的设想,就是设计。”

放眼世界,设计创意产业风起云涌,中国也在应时而动。同济大学建筑和设计学科深受现代设计鼻祖包豪斯学派影响,也是全国最早开设设计教育的理工类高校之一,传统设计学科亟需转型、创新、求变。

2009年,一场人才培养探索改革大幕悄然开启。由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系为主发展而来的一所全新的设计创意学院在东校区挂牌。“突破专业、行业及国界限制,跨学科、国际化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学院成立伊始就打出这样的办学特色。而院训则更加诗意:“为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未来而学习和创造(To learn and create,for a meaningful life and a better world.)”

新型人才是立体“T”型

人才在传统认知里,设计专业基本功是画画。而这里的“基本功”课程则是本科一年级进校后,必修由MIT(麻省理工)博士孙效华主讲的开源软件应用和编程。

“我们不仅教学生新技术,而且从一开始就改变学生已有的基于物理世界的思维定式,激发他们在数字网络时代不断探索新的创新手段的兴趣和能力。”娄永琪说。学院成为全国首个将“开源设计”课程作为设计基础教育的设计学院。去年,在中美2000支队伍参与的中美青年创客大赛总决赛中,学院学生获得唯一一个一等奖以及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获得大奖的MagiCube音乐教具产品由两位设计创意学院一年级本科生设计,面向3至6岁儿童,致力于推广实际体验、动手实践的音乐课堂,通过丰富的交互设计手段,让孩子不仅能演奏美妙的音乐,更能在寓教于乐中增进与同伴或父母的交流与互动。

“如果我们今天的设计还仅仅停留在艺术或造型设计,如何能‘驱动创新’、引领新经济?”娄永琪说,“设计要创造更高价值。新型设计人才要有开放、整体的设计观,要时时想到自己的设计在产业链中、在可持续发展中处于何种地位,如何对它进行商业管理及品牌战略,从而成为能真正驱动创新的设计人才。”

新的时代,对设计创意类教育教学的知识结构、深度、广度和综合性提出全新要求。立体“T”型人才,是设计创意学院提出的一个新型人才培养的形象说法,其内涵是指“专门知识和能力”的“垂直能力”和“广度思考和整合思考能力”的“水平能力”的统一。

硕士生三年级在读研究生黄粒莹,几个月前刚从米兰理工大学交流回来,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里与这里无缝对接,因为在同济念硕士生一年级时,就有很多来自全球的老师和中国老师一起上课,同样重视最前沿的理论和工具。”在同济教书的米兰理工大学副教授范大伟(Davide Fassi)的用户旅程图工具应用,对她的学习和研究有很大帮助。

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正在向下延伸。2017年,作为同济大学与黄浦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的首个合作项目,双方共建的沪上第一所以设计教育为特色的公办高中——“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招生。中学采用60%基础型课程加上40%“PBL(基于问题和项目)”创新型课程体系,这种以“设计思维”为导向的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置入中学,在国内尚属首次。


“阜新路281号,同济设计创意学院坐落于此。校区,是社区的一部分;社区也是未来的新学校。将设计教育融入社会,从社区汲取创意灵感,用设计思维解决身边问题,让艺术可感可触,这座学科排名全球第14位的学院,这样实践着对设计创新前沿的探索。”


“超级月亮”上了生动一课

在学生宋东瑾心里,“超级月亮”曾是一个课堂。2012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芬兰织物公司Marimekko联合曲阳社区,做了第一个设计介入的协同设计工作坊,相继在社区进行一系列社会创新和环境微创新设计项目。

在倪旻卿老师负责“四平空间创生”项目中,有个人人赞好的设计——“超级月亮”。在居民区大树上,挂起超级月亮,暗夜生光,树下人越多,月光会越盛。没想到社区里的阿姨爷叔来投诉了,因为觉得白色月亮挂在树上,像个“白灯笼”,不吉利。之后,在社区相关设计中,年轻设计师们对于黑色白色的使用格外谨慎,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站在体验者角度思考。

“产学研”在这里看得见、摸得着。真实的产业环境和氛围也影响着学生的设计思维。2014年,来自设计创意学院的学生王一行以“每食每克沙漏调味瓶”和“NO.5056踏板车”获两项德国红点设计大奖。

菜市场边的“声音实验室”

清晨,家住鞍山五村的林阿姨直奔阳普阜新菜市场买菜,菜场旁边20米不到,一个现代玻璃房子门口有个巨大的牌子“NICE2035”。这就是居委说的“未来生活平台”吗?

事实上,这条不起眼的四平路1028弄生活街正在酝酿新变化。今年5月,它将转型NICE2035原型生活街,开出首批引领未来生活潮流的实验室。

四平路1028弄原先是条杂货街,200米长、7米宽的小路上理发店、五金店、建材店不少。这样的老街能否借助大学的创新创意优势,结合风投力量,让其焕发新颜,使之成为普通市民零距离感受前沿科技和未来生活的平台?

学院与四平路街道合作,打破大学与街区的围栏,通过直接建设并使用校外社区的空间资源,让学校产学研项目更有效地落地。目前经过整体规划,将老的店面转变成原型实验室,在科学家、艺术家创新实践的同时,社区居民可以参与。这样科技创新艺术更接地气,也开了一扇窗,让大众更了解设计师和研究人员在做些什么。

声音实验室、食物实验室、材料实验室、品牌和体验实验室、阿斯顿马丁创意实验室……进驻2035原型生活街的首批实验室名字很新鲜。它们的到来,又将给这里的居民带来怎样的变化?

不久前,声音实验室的负责人、歌手朱哲琴正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一起聚焦城市文化内容的创造。她用一场“琉音海上”展演,作为声音实验室的预演习作,呈现声音在生活中的创造性运用。现在,声音实验室正在联合各种设计技术,把音乐和数据可视化,让声音不仅可以听,还可以看、可以摸,甚至可以互动玩游戏。

而对于学院里的师生来说,整条“原型街”就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实验室,每天进出的人流物流等数据,是设计师了解社会的新鲜角度。据了解,目前可以让居民深入体验生活新技术的共享厨房,以及可以让社区老年人以多媒体方式听昆曲聊家常的未来书场,正在成型中。

“设计丰收”超越“农家乐”

在许多生活和旅游资讯网站中,崇明的“设计丰收”被归类为农家乐,极具人气。

2007年,院长娄永琪带着他的研究团队和学生选择崇明岛竖新镇北部的仙桥村作为研究基地,与村委书记管仕忠建立长达12年的友谊。

刚来村里时,发现老百姓已经不怎么种田了,60岁以上的老人多把土地租出去,年轻人考上大学后基本留在城里工作。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在城市化进程中日渐式微,娄永琪对此很有感触,他说:“通过设计思维,整合城乡资源,发掘乡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潜力,促进城乡交互和创新创业,是中国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随后,他成立“设计丰收”项目团队,即“通过设计实现丰收”寓意。尝试通过一系列相互支持的“小而互联”的设计干预,推动城乡社群、文化、经济和环境的交互。

现在,“设计丰收”有27亩农田、6个大棚和3套从农民手里租来房屋改造而成的民宿。从2011年起,“设计丰收”的工作涉及乡村体验、乡村产品开发、艺术家驻留、民宿等。不过,这个项目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项目负责人舒畅说,新的转型正在酝酿,“城乡交互”仍是项目的出发点,只不过体量和规模将会大得多,循环经济、通过未来应用场景转化新技术和一个“基于选择”的社群将会是重要特征。


2007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入选美国《商业周刊》全球最佳教学项目。2011年,著名Monocle杂志将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斯坦福大学等一道列为全球五大高校创新平台之一。2013年和2014年,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连续两次入选国际著名设计杂志《FRAME》“全球设计硕士教育30佳”。2015年,学院创办的由Elsevier出版的学报《SHEJI》成为世界重要设计创新期刊之一,刊发的文章作者包括著名设计思想家、美国工程院院士Don Norman,《增长的极限》的合著者、罗马俱乐部成员Randers等。

2016年3月,同济大学艺术设计学科在英国QS发布的世界大学学科排名首次入榜,位列全球第34位。第二年,到26位;第三年,18位;今年,14位。这背后,离不开师资表上诸多中外一流学者的贡献。统计显示,设计创意学院100多位教师中,外籍教师占两成左右,其中不乏业内大牛。


索达曼(Yrjo Sotamaa),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原校长,国际艺术、设计与媒体院校联盟创始人和前主席,芬兰阿尔托大学创始人。卸任后来到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工作四年,担任学院顾问教授、中芬中心副主任,以其突出贡献先后获得上海白玉兰奖和中国政府友谊奖。布坎南(Richard Buchanan),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前院长,美国凯斯西储大学首席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出版Design Issues学报主编。担纲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设计理论、实践与创业的首席教授……这些蓝眼睛、高鼻梁的国际大咖,为何来到中国上海,来到同济,与中国老师“同岗同酬”?

“他们非常认同我们学院的理想和人才培养理念,也对中国充满信心,我们也给他们提供了开展设计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独一无二的环境。”娄永琪说。

这其中,正领导着学院设计与算法实验室的美国人科斯塔斯(Kostas Terzidis)教授就挺有意思。作为世界顶尖算法设计专家,他曾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设计博士方向负责人。2017年娄永琪在科斯塔斯波士顿家里吃饭,讲了同济的故事和未来愿景。几个月后,55岁的他就加入了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一开始双方想相互适应一下,只签了一年合同。一年后,科斯塔斯表示他已下决心要在同济干10年,“通过一年的工作,我非常确信,未来就在这里”。

当前,学院九个设计方向、20多个研究室、一批重要的学科平台正驱动着学院及学科的快速发展。10多个联手国外顶级设计学院的双硕士项目和双博士项目,让一批批学子置身海外顶尖设计名校,和先进的设计思想、创新方法和创新生态紧密接触。同时,海外青年也纷至沓来,有些项目输入的国际生甚至超过输出的中国学生。最新统计显示,学院每年入学的研究生中,三成以上为外籍学生。迄今为止,学院的国际学科排名已超过大部分国际合作院校。随着“同济设计”的国际化步伐进一步提速,在欧洲建立新校区已提上日程。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彭德倩

噢哟!我也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